记者: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一些读者问,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积极”二字怎样理解。
高培勇:去年7、8月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之前,经济学领域只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提法。那么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我理解,这里大致包括两方面意义:
——从大处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危险一直是通货膨胀。治理通胀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当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由通货膨胀转为有效需求不足时,财政政策的作用便要大于货币政策了。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中,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在治理通胀中,财政政策所扮演的基本上是“配角”的话,那么,现在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需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宏观调控领域扮演“主角”了。
——这些年我们一直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如果把适度从紧理解为一种防御性的战略,那么,面对有效需求不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理解为主动出击,“积极”二字即指此而言。
所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固然旨在扩张有效需求,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按照通常的认识,不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应包括收入支出两方面内容。我们目前所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增加财政支出,而没有同时减税。这是需要作出解释的。实行减税的必要条件,一是税收拥有较大的作用空间,二是不致对政府收支状况产生较大冲击或起码不会危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这两个条件,我国目前都不具备:一是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只有11%,这在世界上是偏低的,使我国减税的空间余地狭小;二是政府的运转主要靠税收支撑,勉强减税,势必影响政府各部门正常运转和职能作用的发挥,甚至妨碍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说目前减税时机尚不成熟。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只能着重在支出方面作文章。
记者:当前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什么意义?
高培勇:我理解,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所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财政政策应该、也必须承担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从现实看,在当前形势下,启动内需,主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这样说呢?
通过分析当前各类有效需求现状即可明白。有效需求有四类。一是消费需求。人们过日子,都要关心能挣多少、要花多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是有条件的。当前,人们一方面对收入预期不高,另一方面考虑到医疗保险改革、住房改革、子女教育等因素,对支出预期扩大,消费需求的增长难以实现。二是投资需求。决定企业是否投资的因素之一,是看投资利润率的高低。当前物价水平长期持续回落,使企业对投资利润率预期不高,因此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扩大投资需求。三是出口需求。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其他国际因素变化的影响,出口增长势头已经趋缓。四是政府需求。在前三种需求都无法启动时,只有靠政府扩大支出——通过投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领域,来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
去、今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功效。去年4季度、今年1季度通过财政政策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益明显,据初步匡算,这一政策效应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目前的经济形势,需要财政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
因此,不论是从传统的做法出发,还是从当前形势需要看,要启动内需都必然选择财政政策。或者说,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
记者:一些读者询问,今年所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去年相比,有哪些特点?
高培勇:我理解,今年所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质内容上,和去年没有大的不同,都是寄希望于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相对于去年来讲,今年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着眼点有所扩大,领域更广泛了。去年的着眼点主要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今年除此之外,还包括较大幅度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等,这表明我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艺术更趋成熟了。